什么是超声波洗牙?

首页 » 綜合治療 » 什么是超声波洗牙?

超声波洗牙(又称 “龈上洁治术”)是牙科最常见的牙齿清洁技术,通过超声波洁牙机产生的高频振动(通常为 20000-45000 次 / 秒),将牙齿表面、牙龈边缘以上的牙结石、牙菌斑、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、咖啡渍)等致病物质击碎并剥离,同时配合高压生理盐水冲洗,实现牙齿清洁与牙周健康维护,是预防和治疗牙龈炎、控制牙周病的核心基础手段。

简单来说,超声波洗牙的核心是 “用振动清除刷牙刷不到的‘顽固污渍’(牙结石)”,而非 “打磨牙齿”,既能清洁牙齿,又能减少对牙釉质的损伤。

一、超声波洗牙的核心原理与优势

1. 核心原理:“振动剥离 + 冲洗清洁”

  • 高频振动击碎牙结石:超声波洁牙机的工作头(通常为金属或塑料材质,尖端纤细)接触牙结石时,高频振动会使牙结石产生共振,从牙齿表面(尤其是牙龈沟边缘、牙齿邻面)剥离,避免用 “刮除” 方式对牙齿造成物理损伤;
  • 高压冲洗辅助清洁:洁牙机内置生理盐水通道,在振动的同时喷出高压生理盐水,一方面冷却工作头(避免振动产热灼伤牙龈),另一方面将击碎的牙结石碎屑、牙菌斑冲洗出口腔,防止残渣堆积;
  • 选择性清洁,不损伤牙釉质:牙釉质(牙齿最外层)硬度极高(莫氏硬度 6-7),而牙结石硬度较低(莫氏硬度 2-3),超声波振动仅能击碎牙结石,不会对牙釉质造成磨损(除非操作不当,如工作头长时间停留同一位置)。

2. 核心优势(对比传统手动洗牙)

对比维度超声波洗牙传统手动洗牙(用金属刮治器)
清洁效率单颗牙清洁约 1-2 分钟,全口清洁 30-40 分钟单颗牙清洁约 3-5 分钟,全口清洁 60-90 分钟
清洁效果能深入牙齿邻面、牙龈沟边缘,清洁更彻底依赖医生手感,邻面、隐蔽部位易清洁不彻底
舒适度振动轻微,仅轻微酸胀感,无明显痛感刮治器物理刮除,易刺激牙龈,痛感明显
对牙齿损伤振动选择性作用于牙结石,牙釉质损伤极小刮治器可能划伤牙釉质,导致牙齿敏感
适用人群绝大多数人(包括敏感牙、老年人)仅适合牙结石极少、牙齿极度敏感的特殊人群

二、超声波洗牙的完整流程(全口约 30-40 分钟)

超声波洗牙流程简单,无需麻醉(除非牙龈极度敏感或有出血倾向),全程舒适感较高,具体步骤如下:

1. 术前评估与准备(5-10 分钟)

  • 口腔检查:医生用口镜检查牙齿表面牙结石、色素的分布情况,判断牙结石严重程度(如轻度、中度、重度),排除洗牙禁忌证(如急性白血病、未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);
  • 沟通与防护:告知患者洗牙过程中的感受(如轻微振动、酸胀感),为患者佩戴 “防护眼镜”(防止生理盐水溅入眼睛)、“吸唾管”(及时吸出口腔内的冲洗液和碎屑);
  • 设备调试:根据患者牙结石情况调整超声波洁牙机的振动频率(牙结石多则调高频,敏感牙则调低频率)和生理盐水压力。

2. 术中清洁(20-30 分钟)

  • 分区清洁:医生按 “左上→右上→左下→右下” 的顺序分区清洁,避免遗漏:
    • 先用洁牙机工作头沿牙齿表面(从牙冠到牙龈边缘)缓慢移动,重点清洁牙齿邻面、牙龈沟边缘(牙结石最易堆积的部位),振动击碎的牙结石碎屑随生理盐水被吸唾管吸走;
    • 对色素较重的区域(如烟渍、茶渍),可更换 “抛光头”(柔软的橡胶材质),配合专用抛光膏(含细颗粒,如二氧化硅)轻轻打磨牙齿表面,去除色素,使牙齿表面光滑(减少后续牙菌斑附着)。
  • 牙龈保护:清洁牙龈边缘时,工作头与牙龈保持 1-2mm 距离,避免直接接触牙龈(防止牙龈划伤、出血);若牙龈有炎症(如红肿),可能会有少量出血(属正常现象,清洁后炎症消退会缓解)。

3. 术后处理(5 分钟)

  • 冲洗与漱口: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口腔,确保牙结石碎屑、抛光膏残留完全清除,让患者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(1 分钟,减少口腔细菌,预防牙龈感染);
  • 术后检查:用口镜复查牙齿清洁情况,确认无残留牙结石、色素,检查牙龈出血情况(若出血较多,可局部涂抹止血药物,如碘甘油);
  • 医嘱告知: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(如避免冷热刺激、少吃色素食物),预约下次洗牙时间(健康人群建议每 6-12 个月 1 次,牙周病患者建议每 3-6 个月 1 次)。

三、超声波洗牙的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

1. 适用人群(几乎所有需要清洁牙齿的人,尤其以下人群)

  • 有牙结石、牙菌斑者:无论牙结石多少,只要刷牙无法清除(如牙龈边缘、牙齿邻面的牙结石),都需定期洗牙(这是预防牙龈炎、牙周病的唯一有效方式);
  • 有色素沉着者:长期吸烟、喝茶、喝咖啡,牙齿表面形成烟渍、茶渍,影响美观,洗牙可有效去除(配合抛光效果更佳);
  • 牙龈炎患者:牙龈红肿、刷牙出血,洗牙可清除致病因素(牙结石、牙菌斑),多数患者 1-2 周后炎症即可消退;
  • 牙周病患者:作为基础治疗的第一步,洗牙(龈上洁治)配合后续的 “龈下刮治”,可控制牙周炎症,阻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;
  • 健康人群:即使无明显牙结石,也建议每 6-12 个月洗牙 1 次,作为 “口腔健康体检”,早期发现口腔问题(如龋齿、牙龈萎缩)。

2. 禁忌人群(需暂缓或避免洗牙,防止并发症)

  • 急性传染病患者:如急性肝炎、肺结核、艾滋病急性期,洗牙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可能传播病菌,需待病情稳定后再洗牙;
  • 凝血功能障碍者:如血友病、白血病、长期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且未停药者,洗牙可能导致牙龈持续出血,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3-5 天后再洗牙(或选择手动洗牙,减少创伤);
  • 急性口腔炎症患者:如急性智齿冠周炎、急性牙龈炎(牙龈红肿流脓),洗牙可能导致炎症扩散,需先控制炎症(如服用抗生素),待炎症消退后再洗牙;
  • 孕妇(孕早期、孕晚期):孕早期(前 3 个月)和孕晚期(后 3 个月)胎儿不稳定,洗牙的振动和紧张情绪可能诱发宫缩,建议在孕中期(4-6 个月)洗牙(需提前告知医生怀孕情况);
  • 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(旧款):早期心脏起搏器可能受超声波振动干扰,导致起搏器失灵,需选择手动洗牙;新款起搏器(抗干扰型)可在医生评估后洗牙(需提前提供起搏器型号)。

四、洗牙后的常见反应与注意事项

1. 常见反应(均为暂时现象,1-2 周内缓解)

  • 牙齿敏感:洗牙后牙结石被清除,牙齿表面暴露(尤其是牙根部位),遇冷热酸甜食物可能出现短暂敏感(如刺痛感),无需特殊处理,可使用抗敏感牙膏(如含氟、含硝酸钾的牙膏),1-2 周后敏感会逐渐消失;
  • 牙龈出血:若洗牙前牙龈有炎症,洗牙过程中或洗牙后 1-2 天可能有少量出血(如漱口时带血丝),属正常现象,坚持刷牙、使用牙线,炎症消退后出血会停止;若出血持续超过 3 天,需及时复诊;
  • 牙缝变大:洗牙后牙缝变大并非 “洗牙导致”,而是牙结石原本填满了牙缝,清除后暴露了真实间隙,说明牙齿清洁彻底,若不洗牙,牙结石会持续压迫牙龈,导致牙缝进一步变大、牙龈退缩。

2. 术后注意事项(帮助牙齿恢复,减少不适)

  • 避免冷热刺激:洗牙后 1 周内避免吃过冷、过热、过酸、过甜的食物(如冰饮、火锅、柠檬、糖果),减少牙齿敏感;
  • 少吃色素食物:洗牙后牙齿表面较粗糙(未抛光者),1 周内避免吸烟、喝茶、喝咖啡、吃巧克力等色素重的食物,防止色素快速附着;
  • 保持口腔清洁:洗牙后更需坚持正确刷牙(巴氏刷牙法)、使用牙线 / 牙缝刷,每天清洁 2 次,避免牙结石快速再生(洗牙不是 “一劳永逸”,需定期维护);
  • 不适及时复诊:若洗牙后牙齿敏感严重、牙龈持续出血、出现明显疼痛,需及时复诊(可能是操作不当导致牙龈损伤,或有其他口腔问题)。

五、常见误区:“洗牙会让牙齿变松”“洗牙会损伤牙釉质”

  1. 误区 1:洗牙会让牙齿变松实际情况:牙齿变松的根源是 “牙周病导致牙槽骨吸收”,而非洗牙。洗牙前,牙结石将松动的牙齿 “固定” 在原位,清除后牙齿恢复真实松动度,看似 “变松”,实则是暴露了原本的病情 —— 若不洗牙,牙结石会进一步破坏牙槽骨,牙齿会更松,最终脱落。
  2. 误区 2:洗牙会损伤牙釉质,让牙齿变薄实际情况:超声波洗牙的振动仅作用于牙结石(硬度低),牙釉质硬度极高(莫氏硬度 6-7),不会被振动损伤;除非医生操作不当(如工作头长时间停留同一位置、用力过猛),但正规机构的医生均经过专业培训,可避免此类问题。反而,牙结石长期附着会腐蚀牙釉质,洗牙是保护牙釉质的方式。
  3. 误区 3:洗牙后牙齿会变白,能替代美白实际情况:洗牙仅能去除牙齿表面的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),让牙齿恢复 “原本颜色”(如淡黄色,正常牙釉质颜色),无法改变牙齿本身的颜色(如天生黄牙、四环素牙);若想让牙齿变白,需在洗牙后进行 “牙齿美白”(如冷光美白、家庭美白)。

总结

超声波洗牙是 “口腔健康的基础保障”,核心作用是 “清除致病因素、预防牙周疾病”,而非单纯 “美化牙齿”。健康人群建议每 6-12 个月洗牙 1 次,牙周病患者需遵医嘱缩短间隔(如每 3-6 个月 1 次)。

若你从未洗过牙,或已超过 1 年未洗牙,建议尽快到正规牙科机构(优先选择公立医院口腔科或连锁齿科)洗牙,早期发现并解决口腔问题,避免因牙结石堆积导致牙龈炎、牙周病,甚至牙齿脱落。

右侧